石雕艺人常常引用“做人难”这句人生处世的俗语比作人物雕刻之困难。雕刻人物非但要具有真功夫的形似,而且要表现其思想感情的神似,欲得“神”更必须先有“形”,形神兼备才显其生动。例如寿山石人物雕刻中,人物的头部雕刻尤为重要,所谓的 “开脸”都是留到最后完成。
人物作品要做到“形神兼备”,有扎实的雕刻技巧和用刀技法固然十分重要,还必须懂得人体的解剖、结构、比例和运动变化规律方面的知识,能将它运用到作品中去。直观的人体由头、躯干、四肢组成,由能活动的位于背部中心的脊椎骨连结。如把头、胸廓随动作变化而方向不同,佛像,看作是形似方块的固定体积,四肢的位置就比较容易安排了。
石雕佛像通常采用的材质为花岗岩和大理石两种,少数石雕佛像会采用砂岩来雕刻,以砂岩壁雕、砂岩浮雕为主。不同的材质雕刻出来的佛像雕塑,保存时间长短各有差异。
小时候,我们就听说过那些世界奇迹,比如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中国万里长城等,这些世界奇迹都是由石材制作的,或是直接切块堆成的,或是雕凿刻制的,现在还屹立于它们被发现的地方,保存时间几千年之久,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佛像石雕塑的保存时间可想而知。
作为高密度的花岗岩,质地坚硬,抗腐蚀、耐风化,弥勒佛像,保存时间、雕塑原本的面貌保存度是这三种材质中蕞好的一种,但雕刻难度也蕞高。大理石,比如汉白玉石雕像、米黄石雕产品,佛像石雕哪家好,天生自带网状纹路,密度相对花岗岩稍小,但也异常坚固、风吹雨打都不怕。而砂岩,石质较粗、较松,所以常用作墙饰面,虽然也有石头抗腐蚀、耐风化的特点,但是相比上两种石质来说,其要完好的保存原本面貌,时间要较短很多。
人物石雕创作顾名思义就是表现人的,它首先是刻画人物。因此,人物石雕更应通过外在形态揭示内心的心灵。每一次创作,创作者都应认真思考如何将人物的原型与作品的艺术性**结合起来。在创作前,要将人物置放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情境中去,找到人物的时代位置,在塑造形象时研究、刻画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使创作出的形象首先具有历史的真实,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并在作品创作中融入自身的创作特色和艺术形式及个性特征,只有把形象性和艺术性以及创作者的个性表现手法三者融合于一起,才能创作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比如:要创作“诗圣”杜甫雕像时,就应考虑到其既是个伟大诗人,也是个爱国忧民之士。杜甫一生流离失所,历经坎坷,使他对于民间社会疾苦的观察,佛像厂,感同身受,而民间疾苦也导致他的诗作内容始终充满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及忧国忧民情怀。因此,在创作中,创作者首先要从诗人情怀和忧国忧民情怀两方面来表现,再以艺术家鲜明的艺术手法和个性的雕塑语言加以表现,这样的作品才会引人共鸣。